大暑来临,热得空气都快要着火了,这40度的高温让人连出门的勇气都没了。古时候的人还能分清小暑和大暑,可咱们这些现代人,空调成了续命的宝贝。
大暑的定义
古时候的人们,都觉得大暑是最热的那段时间,通常就在农历六月的中旬。你说这“小大者”,其实就是说在最热的时候还要来个比拼,月初是小暑,月中就轮到大暑了。那时候的大暑,太阳几乎直射北边,气温飙升得跟云彩似的,尤其是长江流域,40度高温简直跟吃饭一样平常。老祖宗对这天气研究得透透的,咱们现在只能摇摇头叹气:热就热呗,还分啥大小热法?
大暑三候
古时候,大暑分成了三波,第一波,草变萤火虫,挺浪漫的,但其实,蚊子苍蝇满天飞。第二波,土湿得跟水似的,空气更湿,感觉就像蒸桑拿。第三波,暴雨说下就下,说停就停,最后地上积水一地。古时候的人眼光真犀利,咱们现在只能自己体会:暴雨过后,车顶都泡得跟澡堂似的,那场面,简直跟水漫金山似的,热得跟火烤似的。
农作物疯长
大暑天,地里庄稼长得那叫一个快,高温加湿气,简直像给庄稼打了鸡血,长得那叫一个猛。丝瓜爬得比树还高,葫芦挂得满藤蔓,黄瓜密密麻麻的。咱那位闻一多先生曾经这样描述:“咱园子里的丝瓜都爬到树尖上了,那些细长的银丝葫芦,飘飘悠悠,随风摇摆。”听起来挺美的,可实际情况是,农民大夏天顶着太阳在地里累得要死,汗水像雨点一样往下流。这不就是老话说的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种汗就得汗”!
大暑的习俗
大暑天儿,咱这传统习俗那可多了去了,比如喝伏茶、晒伏姜。这伏茶,是拿金银花、夏枯草这些草药熬出来的,据说能消暑降温。晒伏姜,就是把姜晒干,对付个老寒胃啊、咳嗽啊啥的挺管用。这些老办法看着简单,用起来挺方便。可现在,夏天咱们都离不开空调和冰饮。喝伏茶?来瓶冰可乐才够爽。晒伏姜?空调一开,咳嗽啥的瞬间没了。古时候人们就这么过夏天,咱们现在只能感叹:这时代真是变了,生活水平都跟着上天了。
大暑养生
大暑天儿,养生的重点得是养好脾胃,把湿气给排出去。咱老话说“香气能养脾胃”,用点香料挺不错。但现在的人,更爱吹空调、喝冰水。这天气一出,中暑的几率就直线飙升,尤其是中午那时候。要是出门,可得找个阴凉地方,还得带上防暑药,比如人丹、清凉油之类的。吃东西也得讲究点,多吃清淡的,油腻重口味的少碰为妙。咱只能默默感叹,这养生,真是讲究多。活着就不错了。
应对酷暑
大热天,不管你愿不愿意,都得抓紧时间补水。但有些人得限制水量,得乖乖听医生的话。咱老祖宗那时候,总说“眼前没啥值钱的,窗下有凉风”,挺有味道的。可现在,那凉风一吹进来,热得跟啥似的,还得靠电扇和空调来救命。那时候他们靠自然凉快,咱们只能感叹一句:科技这东西,空调这东西,简直就是咱们的救星!
大暑天儿,这气温高的简直让人要崩溃,可生活还得继续。你们都是怎么在这酷暑中生存下来的?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绝招!给这篇文章点个赞,转发出去,咱们一起来吐槽这让人抓狂的天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