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实秋那条用黄酒换来的鲥鱼,让我想起了食堂大妈的手抖绝技
青岛大学那时候春天,梁实秋拿绍兴的黄酒换来了条鲜美的鲥鱼。搁现在这事,差不多就是拿瓶二锅头跟食堂大妈换鸡腿——结果大妈一哆嗦,鸡腿直接变鸡脖子了。可文人的浪漫就在于,他们总能给这种买卖添点文化味儿,而我们只能在朋友圈吐槽“食堂阿姨今天又手抖了”。
文人的饮食仪式感
梁实秋吃鲥鱼时,得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那洁白的鱼肉,这讲究程度简直跟现在的人吃泡面非得加个卤蛋一样。他在《雅舍谈吃》里头,对火腿得藏多久、糟蒸鸭肝的火候要怎么把握,描述得活灵活现,简直就是民国时期的美食博主。不过,现在的博主们都是“老铁们双击666”,而他却是“诸君且听我慢慢道来”。
寻常人逛菜市就爱问“这鱼新鲜不”,梁实秋倒好,他得弄明白鱼是从哪儿来的,受过啥教育似的。他总说“把萝卜白菜做得有新意”,换算成现在的话,那就是:给我一包泡面,我都能吃得像吃满汉全席似的。这招精神胜利法,简直就是月底钱包瘪得叮当响,还得硬撑着点外卖的我们的救星。
战火里的精神外卖
抗战那时候,梁实秋在山城重庆挥笔记录美食,这行为就跟在防空洞里玩美团似的。他笔下北平的豆汁、杭州的莼菜,本质上就是给自己点了一份省际外卖。现如今,大家隔离在家,想火锅想得慌,至少还能看吃播解解馋,可他只能靠想象,这简直就是民国版的“画饼充饥”。
在雅舍里,他点着煤油灯,笔耕不辍地记录着那些关于饮食的回忆,那画面简直就像我们停电时摸黑玩手机那股不屈不挠的劲头。他细致地描绘着扬州干丝与济南把子肉的差别,换作如今,这简直就是小红书上南方与北方早餐的“大战”。但如今,人们争辩起来都用弹幕,而他,却偏要用文言文,这可真是让那些文化人之间的争论都显得格调满满。
厨房里的文化密码
梁实秋在描述母亲熬腊八粥时,提到了“红豆需浸泡井水三夜”,这细节把控得跟实验室做实验似的严谨。如今,大家提到“妈妈的味道”,最多也就是发个九宫格图片,而他却能洋洋洒洒写出三千字的论文,标题还叫《探讨红豆浸泡时间对家庭伦理构建的作用》。
机器挂面没手感,跟咱们嫌外卖没那股子锅气似的。他那是忧国忧民,咱们就只会给商家评个一星差评。食品安全出点事,咱们就骂监管。梁实秋那时候要是碰上这事,估计得写篇《论味精与国运》。这格局,一下就大了。
饮食鄙视链的鼻祖
梁实秋,他觉得牛排再好,也比不上狮子头那“肥三瘦七”的完美比例。放到现在,这不就是“米其林星级餐厅比不上街边小吃摊”的意思。可人家能洋洋洒洒写五百字来论证,我们,就只会来一句“真香”。要是有天他穿越到今天,估计得成为大众点评上最会吐槽的VIP会员了。
他形容那拍黄瓜的清脆声儿,就跟夏天的音乐一样动听,可现在咱们只能干巴巴地说“这黄瓜挺脆的”。那些有文化的家伙,夸个啥都跟写诗似的,咱们,就差评似的乱发弹幕。更悲催的是,现在连黄瓜都跟着涨价,听着那脆响,一翻账单,直接就能编出一曲心碎的交响乐。
写给未来的饮食遗书
梁实秋晚年把吃的东西都记下来,这简直就是给自己搞了一本《吃货的修炼秘籍》。咱们现在看美食视频,都以为“收藏了就等于尝过了”,可人家梁实秋是实实在在拿个小本本认真记。唉,现在的年轻人连泡面说明书都不愿意看,更别提去研究“吃汤包得先打开盖子再喝汤”这种高级技巧了。
他那看重的饮食传统,如今竟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可咱们点外卖,就光想着怎么凑满减最划算。再问个问题:你一边嚼着速食,一边刷着美食秀,有没有啥时候,突然想穿越回那个年代,尝尝那用黄酒换来的鲜美的鲥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