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社会压力大得跟啥似的,结果搞了个情感陪护这行当,可这行里的人,有好有坏,看着都让人笑不出来。有人觉得这东西是咱生活里缺不着的,有人又怕它走歪路,这事到底是不是该挺一挺?
情感陪护是个啥
说白了就是砸钱雇人唠嗑。有人独来独往,有人职场压力山大,找个不认识的人说说心里话。这事乍一听挺正常,可真要做到,花样可多了去了。有的一个小时陪聊要价200,有的24小时不间断服务,敢要5000。
这行当现在就像个半吊子,说是心理辅导,可干这行的多半没证;说是家政帮忙,可干的活儿又跟擦窗户差远了。反正现在没人来管,大家都在瞎胡闹。
陪护人员众生相
职业背景五花八门,失业的小伙子,还在念书的大学生,还有那退休的阿姨们。看那平台上的数据,六成护理人员的学历都没超过大专,真正懂心理学的寥寥无几。有个妹子自称“擅长倾听”,结果聊了半小时,全是她在那抱怨她那倒霉的男朋友。
这事更逗比,收费乱得跟啥似的。同个城市,有人敢标价50块一小时,还有的胆儿肥,张口就要500。你问这俩价差在哪,回答都一个样:“看心情。”心情好的时候陪你聊聊天,心情更好点,说不定就给你来点别的服务了。
客户群体很魔幻
各式各样的人来寻求情感陪伴,中年大叔占了四成,他们抱怨老婆不懂得他们的心;年轻白领占了三成,他们吐槽工作压力山大;剩下的三成更是花样百出,有人是来相亲的,有人是来请人帮忙吵架的,更有甚者,竟然要求有人陪护,还假装是他的妈。
那老板可真是绝了,每周都请三个不一样的妞儿,分别演他前妻、现任女友还有梦中情人。聊得开心了就给钱,一给就给多了,最后干脆直接开房去了。这事多了去了,怪不得外头对这行有那么多误会。
监管是个老大难
工商局说行,能注册。可公安局说,这事他们管不着。去年南京就查了这么一家,说是搞情感陪护,但其实干的是些说不出口的勾当。可还有不少公司,就爱在边缘地带晃悠,今天开个家政公司,明天又搞个陪护服务,后天说不定又改行做婚介了。
最逗比的是那收费,正经的心理咨询师一小时的价码是300到500,可就是没人去搭理。而那些情感陪护,一开口就是800到1000,还得排队等着,有人说是市场经济在作祟,有人觉得这是智商税,反正不管咋说,一个愿打一个愿挨。
国外经验不好抄
欧美那边也有这种服务,可那边的门槛高得很。美国那边的情感陪护得有心理学学历,日本那边的则是得有专门的资格证书。咱们这儿,只要你会打字就能直接上岗。有个平台招聘时直接写“能聊就行”,结果应聘的人里头,连普通话都说得不怎么利索。
更逗比的是服务项目。国外那帮人主要搞心理开导,咱们这儿却变成了“全能型陪伴”。聊天、逛街、喝酒样样来,差点儿就直接说能开房了。有些从业者还挺冤枉的:“我们也不想这样,可客户就喜欢这么玩。”
未来到底怎么搞
这行当需求是有的,可咱得整得规规矩矩。先得划清道道,啥是陪聊就明明白白,别整那些乱七八糟的花样。再一个,门槛得提高,培训个几天总得。最关键的,价格得明明白白,别整得跟拍卖会似的。
专家们提议把家政服务纳入监管体系,还有人提议得给它们单独发个牌照。我倒觉得,得先把那些挂着家政服务招牌却干着不三不四勾当的给踢出去,不然这原本温馨的情感陪护,早晚得变成让人心碎的“赔”护。
这行当是不是得有?是大家天天都得用的还是瞎胡闹?快来留言聊聊,别忘了给个赞,也给朋友转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