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到了秋天,有的人闲得不行。他们身着厚衣服,站在胡同口谈论天气,就好像这是天大的事。
厚衣服里的哲学家
郁达夫笔下,有一些穿着青布单衣的闲人,要是搁在如今,大概就是穿着羽绒马甲的大爷。他们谈论秋雨时的语气,比天气预报还要认真。实际上,谁会在乎明天到底下不下雨,他们仅仅是在享受说话带来的乐趣罢了。
这些人的交谈中藏着生活的智慧,一句“秋后算账”,能让他们聊上半小时,他们不关心股票市场的涨跌,只在乎胡同口那棵枣树今年果实结得是否多 。
慢动作的生活家
北平下过雨后,闲人们走路的速度,能把蜗牛给比下去。他们迈步的节奏,就好像是被设置成了0.5倍速播放。这种慢并非是因为懒,而是对时间进行奢侈的消费 。
看他们那动作,老带劲了。掏个烟袋,得花三分钟。点个烟,还得三分钟。要是搁现在拍短视频,就这段,能剪出十个慢镜头来。
胡同里的辩论赛
有俩闲人在争论,秋凉的时候该穿夹袄,还是该穿棉袄,争论得那叫一个激烈,跟学术讨论没啥两样。他俩用词可讲究了,还说了“乍凉还暖”这种专业术语。旁边有个卖糖炒栗子的小贩,都听得入迷了。
最有意思的是,他们始终没法达成一致意见。一个人提到“秋老虎”,另一个必定回应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。这样的对话能一直持续到太阳下山,比复读机还要持久。
蝉鸣比股票重要
北平到了秋天,每家每户的秋蝉都是编外的家庭成员。那些游手好闲的人,能精准说出哪家的蝉叫得最响亮,可自家孩子的考试分数,说不定都记不起来。
这些蝉对于无所事事的人而言,比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还要重要。他们会讨论,今年蝉发出的声音,不像去年那么清脆响亮,说话时的神情态度十分严肃,就好像在剖析经济指标一样。
枣树下的经济学
茅房旁边有棵枣树,这枣树可是闲人眼中的纳斯达克。他们会去计算今年这棵枣树结了多少枣,那认真程度,比股民数涨停板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哪怕是掉在地上的枣核,都能引发一场关于“今年枣甜不甜”的深度分析。
最神奇的事是,他们能够靠着观察蚂蚁搬枣,来预测来年的收成。有这样一套民间算法,搞得现代大数据都显得很粗糙。
南北方秋的鄙视链
郁达夫讲南方的秋如同黄酒,北方的秋好似白干 。依我看,南方的秋天就像温吞水,北方的秋天犹如二锅头泡着花椒 ,味道够足还带有后劲 。
闲杂人等对这事最有说话的权利。他们能用三十年在胡同里生活的经验告诉你,在北方,秋风都带着烤鸭的味道。南方人可能对这话不服气,但是谁会在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