瞧见那有钱的货色,咱也忍不住给他们贴标签,这习惯我也有。咱追剧时,一见那霸道总裁闪亮登场,心里就先蹦出个念头:"这家伙八成是个渣",可编剧愣是花了二十集的时间,把他塑造成了个好人。
有钱人都是坏蛋的套路
剧里那有钱的家伙,要么是坏蛋,要么最后得破产。就拿《超越情感》来说,第一回里那开保时捷的,刚露面弹幕就炸了,全在说“渣男无疑”。可你瞧第五回,人家那是天天加班到天亮的创业狂人。
这事现实中还真不少。就说去年,深圳那边的程序员中了彩票,结果朋友圈里就传开了,说他包养了个女大学生。可后来警方一通报,人家是把奖金全捐给山区的学校了。咱们常说别光看表面,可看到人家手上的爱马仕皮带,咱脑子里就自动浮现出个黑心商人的形象。
标签化思维省时省力
给人打标签就跟煮泡面似的,三分钟内就能速成对别人的认知。瞧见那穿GUCCI的二代,直接脑补他是个纨绔子弟;遇见送外卖的,立马想象他生活多不容易。去年北京某高校的一项调查发现,有83%的人坦言,他们往往会根据别人的穿着来评判对方的人品。
职场里这套路太明显了。家伙那猎头朋友说了,一看那谁西装革履的,心里就先给人家打了个不稳重的小分。结果一见面,那家伙拿着低保自学成才,考了个CPA,我这才发现自己之前多瞎。
社交媒体的放大镜效应
微博上兴起了一个#富豪日常#的标签,点个赞就能发现,最火的总是那些炫富翻车的小视频。这不,有个房地产家的公子哥晒出了他的私人飞机,结果评论区全是在质疑:“这飞机不会是血汗钱买的?”结果一查,原来人家那飞机是租来拍公益片的。
短视频那东西,夸张得要命。算法给我推荐的那些富豪视频,十个里头得有九个是翻车现场。就剩那一个没翻的,弹幕里头全是“等着看大戏”的。杭州那边的MCN机构统计出来,炫富视频被举报的次数,是普通视频的17倍,真是够呛。
仇富心理的底层逻辑
心理学里有个啥叫“酸葡萄效应”,就跟老话说的一样,我天天吐槽健身房年卡贵得要死,等到打折的时候又抱怨器材烂得跟啥似的。北京那谁健身房老板说过,那些办卡时嫌贵,续费时又嫌器材旧的,其实都是一拨人。
追剧时这感觉尤为突出,男主开着玛莎拉蒂送女主,弹幕里全是“这车是哪来的?”等剧集交代说是借的,又有人吐槽“这剧情太假了”。总之,就是要证明有钱人都不靠谱。
现实中的认知偏差
沪上陆家嘴那疙瘩,有个小面馆儿,老板开个豪车保时捷去买菜,结果被人喷得上了热搜。记者去探访一番,发现这位老板大清早四点就跑到批发市场杀价。那帮常客纷纷表示,这18块钱一碗的牛肉面,肉比别家店的两倍还多。
那房东真是逗比。穿个老头衫去收房租,结果新房客把他当成了维修师傅。后来才发现,原来人家竟然有六套房子,拖鞋是因为脚疼得厉害。现在这家伙聪明了,收房租的时候,故意把奔驰车钥匙别在腰间晃悠。
打破标签的实际操作
有招儿简单:把角色那堆钱数给划拉掉,剧情再一瞧。拿这法儿看《超越情感》,跑车豪宅一划拉,剧情那叫一个爽。编剧那商战暗线,全让豪车给抢镜了。
家伙那叫一个狠,看剧的时候把剧里的人都幻想成穿睡衣的。结果发现那个被称作“心机女二”的,其实就是个被甲方逼得快要疯掉的打工人。有一次大半夜三点多,她给我发信息说:“那个开兰博基尼的坏蛋,好像就是我们公司那个被裁掉的CTO啊...”
上次你因为那角色开的车太贵就果断弃剧了,是不是有点后悔?那你有没有想过,你错过了那神剧情,具体是啥时候发生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