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卷上那修辞题,跟数学老师突然来一句“1+1等于几”,你天天算,可真要细说,舌头都能打结。
辨认修辞别靠猜
瞧见“月亮似白玉”就瞎比划,遇见“黄河怒吼”就乱给人家贴标签,这招数跟在答题卡上写“老师您随意”似的。2021年江苏卷考了李清照那谁“守着窗户独自怎会黑”,标准答案是“移觉”,当时考场里头至少一半人把笔都咬断了。
识别修辞得紧抓关键词不放。比如“战败的太阳藏身山后”,一看到“藏”字,拟人手法就暴露无遗了。可要是碰上“问君能有几多愁”,千万别瞎用设问,那是反问——毕竟谁会真想让你拿出计算器去给李煜的愁绪算个数。
表达效果要具体
写个“增强语势”就当是练书法,阅卷老师可能都以为你是在交书法作业。2019年那年全国Ⅲ卷考排比,有个考生写“读起来顺溜得很”,结果听说他作文得分还不如选择题。
说效果得细到跟头发丝似的。好比说,不能光说“强调特色”,得写成“用‘白发三千丈’那夸张法,把忧愁描绘成看得见的长度,比直接说‘我挺忧愁’来得更直观”。记好了,改卷老师要的是深度分析,不是读后感式的感慨。
古诗修辞陷阱多
杜老二那“感时花落泪”玩的是把花儿当人弄,要真说“花儿哭了”,那可就露馅了,生物知识不够硬。王摩诘的“大漠孤烟直”,看似写景,实则暗藏对比,这题专治那些只看表面不深究的实诚娃子。
元曲简直就是个修辞大卖场。去年那地方考试卷上“蝴蝶梦中家万里”,标准答案得是典故加对仗,可有人居然写“做梦捉蝴蝶”,这家伙要不就去试试《动物世界》解说员的海选。
现代文也别放松
咱得说,别以为修辞手法就只古文里才有,鲁迅那《秋夜》里“两棵枣树”反复来,让不少考生绕操场跑了好几圈。2020年北京卷考题里,“时间像被偷走的钱包”,这比喻分析起来挺有意思,但最逗的是有人答说“提醒大家要看好自己的东西”。
散文里的比喻,就像是从作者身体里散发出来的温度。好比说,“童年的回忆就像老照片一样泛黄”,这可不是简单地说“描绘得挺形象”,你得深入挖掘,“用照片褪色的物理现象来比喻记忆的模糊,把那看不见的时间流逝变成了能看得到的画面变化”。
答题模板要活用
这“XX手法、XX特征、XX情感”的万能公式,用得溜是条救命草,用得烂能直接勒脖子。有家伙分析“朱门酒肉臭”时来这么一句:“这夸张手法用得挺绝,那气味特征一描述,杜甫这吃货的心思,全班人都看出来了,成了传阅的宝贝。”
高级玩法就是玩组合分析。比如说,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这句子用了互文手法,要是在这基础上再加点创意,“打破时空界限,把秦汉时期的边境战事浓缩在同一画面里,营造出历史的深度感”,这样的答案能让老师给你点个赞,朋友圈里也能炫耀一下。
考场急救指南
碰到看不懂的诗词,先找动词是个明智之举。2022年有考生就靠找出“泣”“怒”“笑”这三个动词,愣是把拟人和排比给蒙对了。要是动词都找不到,那就在答题区写上“这地方得有个修辞”,反正诚实也是一种应对之策。
不行就回想下生活小常识。"小鸟儿在唱歌"这分明是给鸟儿穿上了人装,反正真鸟儿是不会唱《孤勇者》的。不过得小心点,如果说"她笑得像朵花",那算是比喻;可要是说"她笑成朵花",那可就有点过了——除非你亲眼见过有人能笑成植物。
最后咱们来聊聊:你们遇到过最扯淡的修辞题答案是啥样?快在评论区秀出你那珍藏的零分神回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