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这东西,跟写情书似的,男的写起来那叫一个深情款款,女的看了直想翻个白眼。不过,也有那几位女作家,写散文那叫一个独树一帜,能把买白菜写成史诗,把挤公交写成哲学论文。
菜市场里的哲学家
那女的散文写得好得不得了,三块钱一把的小葱在她笔下都能写出哲学深度。她蹲在菜摊边看大妈砍价,都能看出点博弈论的味儿。这眼光,男的学不来,我们顶多就只会写“菜价又涨了”这么几个字。
那姐们投稿给文学杂志,简直了。她写西红柿那段,编辑直接加了她微信,还好奇地问是不是在农科院打工。实际上,她就是个家常里短,被婆婆吐槽做饭手艺差的黄脸婆,愣是让番茄炒蛋这菜谱,飘出了《百年孤独》的味儿。
公交车上的女战士
公交车上挤得跟啥似的,早高峰时那叫一个热闹。一般男人作者也就来句“人多啊”。可去年那谁谁谁拿了个文学奖的王女士,她不一样,人家在308路公交车上就写出了那啥获奖作品。她把抢座写成了武侠小说,急刹车都能写成命运的大转折,最逗的是,她把售票员喊“往里走”那话儿,愣是整出了宗教仪式的感觉。
据不完全统计,北京地铁里每天都能激发出3000个写散文的点子,不过能写成东西的几乎都是女作家。她们对乘客们的微妙表情了如指掌,对那些抱怨中的隐含意思也心领神会。有一次,我偷偷瞄了一眼旁边大姐的手机备忘录,发现她竟然把“踩我脚的大哥放了个韭菜味的屁”这事扩写成了一篇两千字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。
厨房即宇宙中心
那烹饪论坛的散文区真是怪异得很,男同胞们不是在吹嘘“五分钟速成菜”,就是把煮糊的粥写得跟青春祭文似的。张阿姨那篇《高压锅沉思录》在当地日报连载了整整三个月,读者来信数量竟然比美食专栏还火爆。
最扯淡的是李姐那本《厨余垃圾观察日记》,她把烂菜叶子描述得跟轮回转世似的,禅意满满。结果出版社一看,直接签了合同,现在那书搁在新华书店哲学区,卖得比菜谱还贵。她还说秘诀就是“把洗洁精当圣水用”,我琢磨了半个月,愣是没整明白这啥意思。
家长里短的史诗
居委会那刘大妈的调解笔记简直就是现代散文里的珍品,她把楼上的漏水事写成了《黄河绝恋》,婆媳间的矛盾调解后变成了《战争与和平》的番外篇。有一次,她调解完一对夫妻的争吵,随手写的《午夜摔碗声》竟然被市文联看中,拿去当范文了。
比起这来,男社区工作者就只能搞出“今天个王大爷家的狗乱吠影响居民”这类的账本。听说某街道办还搞了个“大妈散文培训班”,现在那些报告读起来都跟《红楼梦》一个味儿。
朋友圈里的文学革命
我姐那家伙,连“下雨记得收衣服”这破事都能圈粉80个。她能把晾衣绳上的内裤写成“都市高空飘扬的欲望旗帜”,把洗衣机坏掉都能描述成世界末日般的悲情。现在她朋友圈搞了个付费订阅,每月才9.9元,结果就有两百多号人追着她看更新。
男的发朋友圈就俩套路:不是"今天真衰",配张看不清的车祸照;就是来句"人生啊",然后来段过时的摇滚。上周我学着女同事那套,写啥"午后的咖啡杯里睡了个春天",结果那帮兄弟在评论区笑得跟啥似的,估计得笑到明年去。
文学奖的性别差异
去年那省散文大赛,前十里头七个是女的。评委会说,男的投稿就爱来那“孤独的狼”,“远方的山”,女的写“阳台上的多肉”,“超市塑料袋”,倒更容易得奖。有个家伙,连续三年都跑了个空,心里不平衡,干脆转战诗歌组,一出手就写了个《!抽水马桶》,还拿了优秀奖。
咱这文学圈儿里头,有个小秘密,就是想拿奖先得把自己性别给改了,成女的。可这事也有例外,有个家伙,他拿老妹儿的账号投稿了一篇《足球和存在主义那些事》,结果初审的时候,人家一看,这文章里头“他妈的”这个词儿出现了十七回,直接给识破了。
说起来你们有没有见识过那种能把普通事写得跟花儿一样美的散文?我得先吐槽一下,我那小区的物业公告栏里就挂着一篇《电梯按键上的细菌乐园》,看了我这心,到现在都没敢再用手指头按电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