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语文课上老师居然不骂人了,竟然开始跟我们聊起天来。咱们这帮高中生真是幸运,赶上了教育改革的春风,终于不用整天做题像机器人了。不过,这突如其来的温柔让人有点不习惯,老觉得是不是月考要来个送命题考验我们。
情感教育是个啥
简单来个总结,老师上课不光得传授知识,还得关注学生心情是否舒畅。东北师范大学那篇论文说得明明白白,这方法是从苏联专家那借鉴来的。苏联人打仗那叫一个狠,可教育起来倒挺体贴。
数据一出来,全国有87%的高中生在语文课上成了瞌睡虫。现在老师来个新招数,教《孔乙己》之前先来段相声,探讨鲁迅咋就写不出happy ending。学生们的精神头儿上来了,教务处监控里那些打瞌睡的红点数量直接减半。
当语文课变成谈心节目
北都一中学搞了个试验,把那本《红楼梦》整成了情感小报。林妹妹在朋友圈晒心情,咱们该怎么接茬儿?宝玉那暖男举动,是不是得算个中央空调?00后们惊了,发现古时候的家伙也玩社死那一套。
那节课讲《背影》,老师让大老爷们儿学爹爹爬月台,结果体育那货卡在课桌道儿里了。场面那叫一个逗比,不过这法儿记“蹒跚”可比死背段落大意来得快多了。
试卷上的小心机
现在的阅读理解题真是让人头大。去年有个城市的统考卷上,竟然出现了一个奇葩题目:"作者在描述暴风雨时,为何连续用了三个比喻?"官方给出的答案是:"这是为了渲染主人公的压抑情绪。"结果有个学生脑洞大开,他写:"说不定他家的瓦片又被风吹走了。"居然还得了1分感情分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作文评分规则更新了,咱们的“我的梦想”选题不再局限于医生、教师、科学家这老三样。有娃儿写“想当网红,因为不用写作业”,老师批了这么一句:“具体说说你想当哪类网红,要是能成为知识博主,兴许能给你个及格分。”
老师们的演技挑战
搞情感教育,先得过“笑面虎”这一关。瞧那师范学校的培训视频,老师练“心满意足的笑”,脸都笑得抽抽了。最考验演技的,还得是装出一副慈祥样,一边和学生套近乎,一边还得把藏在《五三》教材下面的漫画给收了。
老师们抱怨说,现在备课得备两套戏码。讲《荆轲刺秦王》时,得一会儿正经八百,一会儿又得来点吐槽,因为学生可能会问:“燕太子丹那点钱,是不是连高铁票都买不起?”
家长们的迷惑行为
瞧见那语文作业让娃儿写啥“给爹妈吹彩虹”,不少家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直接报警说老师骗钱。可等到娃儿写出“妈骂人时韵脚跟唐诗似的”,这才半信半疑地觉得,这算是啥素质教育。
最急的莫过于那些辅导班了。搞情感教育哪能像数学英语那样搞题海战术,他们赶紧把“阅读理解套路班”改成了“文艺青年养成课”,价格翻了一倍,结果报名的人倒是爆满了。
到底有没有用
郑州那中学一调查,发现搞那啥情感教育的班,撕书现象少了一半,可早恋这事倒多了15%。校长在会上说,至少现在写情书也知道用排比句了,这算不算语文水平提高了?
教师节礼物这事,变化太大了。以前,咱们送老师的基本都是钢笔和笔记本,现在,学生送的可都是《说话之道》和《非暴力沟通》这类高大上的书。教导主任那家伙,收到一本《如何不生气》,结果当天就给退了货,看来这书还真有点用。
你们那儿的语文课是不是也开始卖萌了?是不是有过老师突然来个即兴表演,场面一度尴尬到让人想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