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深人静,翻来覆去睡不着,数羊太老套了,现在流行数校长的晚安电台。最近,某所学校搞了个“童梦音旅”活动,让学生们录下睡前故事,用来对付失眠,这效果简直跟褪黑素一样神奇。
睡觉也要交作业
这回活动让学生交3到6分钟的哄睡音频,开场白还得是固定的。有人觉得这比写高数作业轻松多了,可一做起配乐、配音效来,还得做到声情并茂,立马就蔫了。
听说有人把《高等数学》第一章整成了安神曲,结果直接被评委给打发了。学校那边可是说了,咱们得传播点正能量,得像小时候妈妈讲故事那样,可现在的00后们说,那时候妈妈们直接把手机递过来。
童年回忆杀限量供应
搞创作这事,90后那时候就爱写玻璃球和跳皮筋,到我们这帮00后,就改写王者荣耀和吃鸡了。这不,有个团队搞了个《我的童年是暑假补课》的音频,背景音乐还特意选了《凉凉》。
最逗比的是,有人竟然录了一段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》的翻书声,还宣称这是最能让人心情舒缓的白噪音。评委一听,血压直接飙升,竟然建议他去医务室录个心电图,说是要把它当背景音乐用。
专业设备比不过寝室杂音
规定说音质得够清楚,可学生宿舍里总有些奇妙的背景音乐。你听,那精心剪辑的音频里,突然就冒出了室友的呼噜声、隔壁那对情侣的争吵声,还有楼道里阿姨收垃圾的动静,简直就是一场三重奏。
音乐系那帮家伙简直赚大了,专业课作业稍微改改就能交上去。播音系的那些家伙更是牛气冲天,把“八百标兵奔北坡”那东西慢悠悠地放一遍,还美其名曰这是最新的ASMR。
治愈别人先逼疯自己
第一次发现,自己读课文跟哭丧似的。有家伙连录了18遍,那声音跟恐怖片里的解说员似的,最后干脆来个破罐子破摔,交了个《午夜凶铃》的解说版本。
咱们团队这事更逗,仨人为了“小熊维尼是得用东北味儿还是台岛味儿来配音”这事,能吵到半夜三点。结果交上去的作品里,维尼那塑料普通话一出来,跳跳虎竟然来了一段天津快板,真是笑死个人。
评委耳朵遭的罪
听说在初选那时候,那些评委一天得听好几百遍“大家好,这里是童梦音旅”,现在一听这开场白,直接就哈欠连天。更悲催的是,有评委连着听了十个《小星星》的版本,现在看到五线谱就头都大了。
这家伙弄了个全是呼噜声的录音,说是啥行为艺术,评委说艺术这东西可以冷门但不能走火入魔。还有一帮人搞了个24小时不间断的睡觉直播,有人就问:“这东西你当是B站的自习室?”
失眠治疗哪家强
活动一完就得评个高低,听说是头名能拿校长亲手签名的枕头当奖品。可这帮学生,心里想的却是能不用查寝的自在日子,或者食堂阿姨别再抖勺子的保证。
这事挺逗的,你要是去了那活动,得唱啥神曲催眠?是得把《线性代数》里的定理给朗诵一遍?还是把《学生手册》从头到尾背下来?再不济,直接给校长打个电话,让他来段单口相声得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