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学习里,细读那些经典著作挺有意义的。比如说苏轼的《记承天寺夜游》,这文章虽然不长,但里面藏着不少情感和道理,就像藏着宝藏一样,很有意思,这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。
赏景之乐中的闲情
文章里头到处都能感觉到作者欣赏风景的开心。苏东坡被贬到黄州,那可真是挺倒霉的。可就算这样,他还能在身边找到美。有一天晚上,他瞧见了那清亮的月光,就漫不经心地出了门,从家往承天寺走。那晚的承天寺肯定挺安静、挺清静的,地上月光像水一样清澈。他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,看到了“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,水里的水草纵横交错”的画面。他的快乐,不是靠物质堆出来的,而是因为他对自然美景的敏感。这种悠闲的心情,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里,有多少人能理解?我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的杂事,忽略了身边的美好。
赏景的乐趣背后,那心情真的挺值得琢磨。苏东坡在黄州这么个小地方,不管是耕种在城东坡,还是晚上散步赏月,这些事背后,其实都是他在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。他接受了被贬的命,然后用他那犀利的眼睛和宽广的心胸,在平淡的日子里找到了不一样的快乐。
困窘境遇下的创作
苏轼那时候的日子挺不容易。因为被冤枉关进牢里,政治上也没啥起色,到了黄州连工资都没有,生活挺苦的。他只好租了块荒地,自己动手种地,成了“东坡居士”。可即便这样艰苦,他还是写出了《记承天寺夜游》还有好多好作品,比如《念奴娇赤壁怀古》和那篇《赤壁赋》。你看他写的那些诗,“去年东坡拾瓦砾,自种黄桑三百尺。今年刈雪盖草堂,日炙风吹面如墨”,就能看出他生活多不容易。但这样的困难没把他打倒,反而让他的作品更有深度。
和现在好多创作者不一样,他们通常都在挺舒服的环境里搞创作。可苏轼那时候,生活压力挺大的。可能就是那种困境让他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理解,所以他的文章才显得那么有深度和情感。他把自己的烦恼和乐观都放进作品里,让后来的人慢慢体会。
解读文中关键词
关键词“欣然”、“乐”、“亦”、“盖”、“闲人”对理解苏轼的内心世界至关重要。比如,“欣然起行”里的“欣然”这个词,生动展现了苏轼看到月光时那份高兴和激动的情绪。他毫不犹豫地站起来,这种随性在现代人是挺少见的。“闲人”这个词更是充满了情感。在那个时代,苏轼只能做个“闲人”,没有官职。虽然被贬后有寂寞感,但他更多的是自嘲自乐,用一种超脱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处境。
这些关键词反映出苏轼的心情既不单一消极也不单一积极。他的心情是复杂多变的,而且很潇洒。每个词都像是一块拼图,把这些词拼起来,就能拼出一个有血有肉、立体丰满的苏轼形象。
苏轼的处世态度
苏轼走遍八州,走过了上万里的路,从黄州一直被贬到了海南。可他越是被贬,心胸就越宽广,既有“不愿只做岭南客”的乐观态度,也有“心若安宁,便是故乡”的从容。不管走到哪里,他总能找到让自己心情平静的办法。在黄州,他享受着月夜漫步承天寺的乐趣;到了岭南,他又沉醉于当地的美味和风土人情。
他的为人之道对我们很有启发。现在,很多人遇到点挫折就垮了。但苏轼,他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都能找到积极的一面。他不管被贬到哪儿,都能在当地文化和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光芒。
与如他者的比较
苏轼面对挫折时的豁达,跟那些一蹶不振的古代文人比起来,特别难得。像屈原,因为楚国的政治问题,理想破灭后,就直接跳江了;柳永,觉得自己官场无望,就整天泡在烟花柳巷里。可苏轼,就算遇到再多的困难,也没丢掉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的追求。
这跟他的个性还有人生走过的路紧密相连。从小受到儒家经典的熏陶,怀揣着超脱尘世的志向,可是在经历了不少磨难之后,他又学会了道家的宽容和佛家的顺其自然。这些不同思想的融合,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苏轼。
我们能学到的东西
苏轼那里有很多东西能让我们学到。遇到生活压力和困难,得有他那样的乐观心态。比如,工作遇到不顺心的事,别抱怨命运。另外,他对美的感知能力也很强,这点我们也得学。平时生活里,只要用心,就能发现身边很多小幸福。
咱们都知道人生不可能总是一路顺风,遇到挫折的时候,你能不能像苏轼那样看得开?这篇文儿希望能帮你更懂苏轼,也希望你给点个赞,转发一下,让更多人也能了解苏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