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说最近有个公司到学校谈合作,不光带了总经理,还带了销售总监,动静挺大。这年头校企合作多如牛毛,但能做出成绩的着实没几个。
校企合作的历史课
2024年那时候,学校跟软通动力有了合作,那本《开源鸿蒙物联网开发》教材,恐怕是不少学生熬夜致脱发的主要原因,双方合作一年多,课程开发进展顺利,项目实训也没被忽视 。
提到软通动力,在数字化服务领域那可是相当厉害。它涉足智能制造、云计算领域,旗下还有个软通教育,专门跟高校搞关系。这次到学校来,估计是想进一步推进合作。
鸿蒙实验室的诱惑
软通教育于全国高校设立了30多个鸿蒙实验室,培育出一万多个鸿蒙认证开发者。这组数字听起来相当吓人,然而不清楚其中有多少人是冲着实验室里免费的空调去的。
学校要是弄个鸿蒙实验室,估摸能吸引好些技术宅。毕竟,能一边学习一边玩开发板,还能吹空调,这待遇可比宿舍好多了。只是不知道实验室的网速能不能满足学生们偷偷玩的需求。
订单班的套路
“软通班”有订单培养计划,听起来好似是个能包就业的诱饵。企业会按照需求来定制课程,学生从入学开始到就业能享受一条龙服务。这一招相当狠,直接断绝了学生毕业就失业的后路。
然而,订单班存在风险。要是企业忽然进行裁员,学生不得哭晕在厕所?因此,选择订单班得把眼睛擦亮,别等学了几年后,才发觉企业倒闭了。
真实项目进课堂
把XTS行业项目搬进课堂,把具身机器人行业项目也搬进课堂,这听起来可太高大上了。然而学生们真实的想法或许是,这东西能不能换成学分,要是能换成学分那就干,要是不能换成学分那就溜。
沉浸式课堂是个不错的点子,不过别搞得太投入了。毕竟,学生们还得兼顾谈恋爱这档子事,打游戏这码子事,追剧这等事等人生大事。课程要是太硬核,很容易把人给劝退了。
双师型教师的尴尬
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里授课,学校的老师跑到企业搞研发,这想法挺妙。然而实际状况或许是:工程师讲的内容太专业,学生听得一头雾水;老师到了企业,发觉自己就像个实习生 。
双师型队伍建设,关键在于双方是否能放下架子。企业不要太装模作样,学校不要太摆架子,如此合作才能长久。
未来的美好幻想
要是这次合作真能弄成“技术研发 - 课程转化 - 人才输送”这样的一个闭环,那可真挺厉害的。然而实际情况常常是,理想特别美好,执行却特别不给力。
数字经济要发展,人才是必须的,然而更需要的是会干活的人才。学校跟企业展开合作,最终还是得看学生能不能学到真东西,而不是去凑个热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