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闻近来有一伙人,在福建龙岩,借助代码为文物延续寿命,并且顺带获得了一个奖项。
码农拯救文物实录
这帮参加比赛的选手,或许是有史以来最不专注本职工作的程序员,其他人写代码是为了赚钱,而他们写代码是为了给有着六百年历史的正阳门充当“电子保姆”。联通数据的那些人更厉害,给长达7.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打造了一套“体检系统”,就连墙皮出现几毫米的裂缝都能够监测出来。
如今文物保护竞争激烈,以往看门大爷拿手电筒巡逻就尽到职责,现在得会用Python分析建筑应力,有参赛选手称其团队连续三个月以泡面为主食,只为调试那个超难搞的毫米级传感器。
电子版文物碰瓷指南
比赛现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“数护京脊”项目,说白了就是给古建筑安了好些电子狗项圈。温度一高就报警,湿度一大也报警,就连鸽子在屋脊上多拉了几泡屎都会引发系统预警,简直是文物界的碰瓷大王。
评委们看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,直挠头,有个老爷子评委想靠说“这楼我年轻时爬过”来找存在感,结果被选手用3D建模数据当场打脸,因为您当年爬的那个角度会让建筑承重增加0.37% 。
泡面味儿的科技创新
有参赛者爆料,未透露姓名,22支队伍里,17支队伍的演示视频是在宾馆卫生间拍摄的。只因只有那里白瓷砖背景看着像专业实验室,不过偶尔能听见隔壁冲马桶的声音。有个团队的作品差点就叫《论蹲坑时如何激发算法灵感》 。
联通那伙人挺有钱,在中轴线装了274个传感器。运维小哥抱怨,每次检修都得跟游客解释“我们不是在装炸弹”。有次最夸张,被朝阳群众举报了三次 。
评委们的职业病
现场有个评委,看啥都想打分,就连工作人员倒的茶水,他都要评价,说“普洱85分,杯垫使用规范加5分”。看到有团队用区块链技术追溯文物修复记录时,那些老爷子们集体陷入沉思,还说“这比我孙子游戏账号还安全”。
有个搞VR故宫的团队,被人质问游客摔倒了该咋算,该团队机智回应称设置了防碰瓷算法,能自动识别假摔动作,后来听说这功能被某保险公司盯上了。
文物们的电子牢饭
如今中轴线上的古建筑都有了科幻般的生活,每根柱子都连着无线网络,斗拱里面藏着传感器,有外国游客看到监测设备,以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香炉,还认真摆出了祈祷的姿势。
系统最厉害的操作是能自主学习,听说已经掌握凭借数据预测乌鸦排便轨迹的本事。工作人员讲下次升级要添加个功能,就是在监测到领导来视察的时候,自动将警报提示音换成《北京欢迎你》。
拿奖后的真实生活
获奖团队拿着证书回到北京,之后发现最大的挑战是跟财务解释,为啥买传感器比买打印机还贵。有个获得三等奖的团队把奖金都换成了新电脑,结果主机上贴着,本设备价值等同于0.0003个故宫窗棂。
如今他们每天上班前得先向古建筑行礼,系统弹出窗口显示“今日适宜修复不适宜重构”。最悲催的是运维人员,得时刻准备回应灵魂般的拷问:“你们这个系统……能修理我家漏水的地下室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