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353年春天,王羲之跟四五十位好友在兰亭办了个盛大聚会。他们边喝小酒边吟诗作赋,结果弄出一幅能卖上亿的书法名作,现在随便拿张纸都能捞到不少银子。
兰亭酒局真相
那天,王羲之不过是去单位参加集体活动。身为会稽内史的官儿,他找了个“修禊”的由头,拉上谢安那帮公务员,偷偷溜去野餐。这群家伙玩得high了,正经事全给抛脑后了。
他们弄了个叫“流觞曲水”的东西,其实就是古代版的击鼓传花。酒杯漂到谁那儿,就得来段诗,要是没词儿,就得罚三杯。一查,那天至少喝了二十坛绍兴黄酒,难怪写的字都透着股酒味儿。
书法界的意外
王羲之原本没想正经写个序。喝了几杯后,他在蚕茧纸上随便划拉了几下,竟然达到了行书的巅峰。咱们现在练字得临摹几十年,人家喝高了随便划拉两下,就成了流传千古的杰作。
这稿子后来跟着唐太宗进了土,现在咱们能看到的都是仿制品。更逗的是,王羲之喝完酒醒过来,愣是写了十几次,结果发现还不如醉酒时那版,气得直接把笔给砸了。
派对成员名单
41个人去参加派对,结果12个愣是没整出啥诗来。王羲之挺大方,硬是把这12个家伙的名字给记到了序里。后来一查,发现这些人八成是蹭吃蹭喝的,就有一个叫王彬之的,从头到尾就顾着埋头吃点心了。
王献之那小子,才10岁,就被他爹硬生生拉来充数。小家伙困得直打哈欠,还得硬着头皮写诗,结果交上去的作业,他爹直接给评了个“狗屁不通”。
永和九年的物价
古文里头说,那地方山青水秀,还有一片竹林,放现在都能评个5A了。可那时候一天才租两贯,换算下来才几百块人民币。现在兰亭那门票就80,要去看书法展还得另掏腰包。
这蚕茧纸如今拍起来都上亿了,可是在东晋那时候,那东西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办公纸。更扯淡的是那支鼠须笔,王羲之用了十年都不换,现在那博物馆里摆着的同款,居然要卖三万多。
现代人学不会的精髓
书法课上都流行学《兰亭序》,可敢教人先灌下半斤酒再写字的没几个。要真让王羲之知道了今人对他那醉墨本子这么较劲,估摸着得乐得从坟里蹦出来。
你知道吗?那篇序文里头,324个字里头竟然有20个“之”字,每个字还长得不一样。这不是在炫技,纯粹是王羲之写到最后,自己都忘了前面是怎么写的了。
值钱的都是意外
唐宗室太宗不惜使计骗取高僧辩才的真迹,乾隆皇帝在仿制品上盖了180多枚印章,如今看来这些行为简直是对文物的糟蹋。然而,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,他们越是瞎折腾,那东西的价格就越是水涨船高。
高科技能还原笔画的每一度,却抓不住那股微醺的味儿。某实验室让AI来搞创作,结果那字迹简直跟醉汉开车的轨迹似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