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里WiFi满格,老人的孤独感却总是显示"连接失败"。
孤独不是没信号
有人觉得老人家孤单是因为孩子不在,这跟说手机没电是插头离得太远似的。2021年北京的社区调查说,有38%的独居老人每周电话时间都超过3小时,可还是有27%的人觉得特别孤单。一位大爷手机里存了女儿300多条没听的语音,他抱怨说听太多血压都上来了。
孤独这东西,就像心理上的路由器,孩子一离家,就像是把网线给拔了,真正断线的,其实是老人的自我认同感。上海徐汇区有个退休老教授,对《红楼梦》那是滚瓜烂熟,可他就是觉得自己跟过期食品似的。这心态,比广场舞大妈抢C位还让人头大,改都改不过来。
比较心理是最大杀器
老李头总念叨着隔壁王婶那小子天天送海参,实则人家那小子在海鲜市场搬砖。这事就跟拿老古董手机跟iPhone15比似的,除了让人心态炸裂,没啥实际意义。广州越秀区社区一调查,发现62%的老头老太太焦虑,主要是因为跟人家瞎比比。
有些老爹妈把孩子的成绩当成了工作业绩来衡量,比如北京朝阳区的张大妈,她女儿在投行拿年薪百万,逢人便夸,可她自己关节痛得要命,都没人敢上门探望——生怕被酸成凡尔赛。这心态,简直是把亲情设置成了免打扰。
夫妻变成合租室友
老夫老妻俩聊天简直比手机里的Siri还精简,就“嗯”“哦”“好”那几个词,就能搞定日常交流。南京鼓楼区有一对老两口,俩人结婚都40年了,现在一天到晚加起来说的话不超过10句。那老头子还逗比地说,他们家的电视遥控器才是他们之间唯一的交流工具。
俩老人能搞点新花样,比如那对海淀区的夫妻,就把拌嘴当成了日常乐子。老太太吐槽老头煮面跟喂猪似的,老头立马回敬说她跳广场舞跟触电一样。这互相喷比闷声不吭强多了,至少能练练肺活量。
社交软件玩不转
大爷玩智能手机,这难度简直比让考拉算微积分还高。重庆那边的老大爷给孙子发红包,结果一不留神发了30次,每次200块,就因为找不到撤回键。这操作看得旁边的年轻人血压直飚,简直要笑出声了。
别怪老人家,这APP对咱老人家来说可真不咋地。杭州那边的社区教老人家用打车软件,结果两天后全给投诉了——他们还以为手机上那“宝马”字样儿真能来辆宝马。这代沟,比那东非大裂谷还深。
兴趣爱好治百病
沈阳那旮旯儿有个老头儿,退休了还搞起了钢琴,现在能拉《野蜂飞舞》,邻居们说那动静儿跟拆房子似的。这老头儿那股子执着劲儿,得给点个赞,反正比整天盯着手机看孩子朋友圈那事强。咱北京老年大学的数据说了,这培养个新爱好,老头老太太们抑郁的几率能少41%。
关键是要放轻松,成都的李大妈油画学了三年,结果只会画荷包蛋,可她在小区里搞了个“抽象派个展”,门票钱都换成鸡蛋了,两筐。这心态,比什么保健品都强。
子女要学会打配合
这帮熊孩子的关心跟骚扰电话似的,要么静悄悄,一打起来就连环炮。上海那谁,每周六都准时给老娘开视频,现在老太太一见微信就心慌慌。这关心手段,简直跟信息狂轰滥炸似的。
靠谱的陪伴就是随时响应。深圳那家伙给爹地搞了个智能家,老头儿现在整天跟语音助手斗嘴,讲笑话,结果系统老说“听不懂你哔哔啥”。不过老头儿心里头还挺乐感觉像是在跟人聊天似的。
哎呀妈你家那俩老货最近又整出啥新鲜东西来逗乐了?快说说,让我们也乐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