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网。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!

最新更新文章排行

op百科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技

三代人科技-科技人ivan

时间:2025-05-05人气: 作者: 佚名

听说安徽有伙教授,四十年啥都没干,就专门研究一种草。这种草叫苏丹草,名字听起来像是从非洲来的,实际上在安徽的田地里生长得挺好。这伙人从80年代就开始折腾,三代人接力,硬是把喂牛的草研究到了国际水平。

田里的黑科技

安徽科技学院那伙人近来干了件厉害事,花了五年时间破译苏丹草基因密码。这在全球属于首次,听起来挺高大上的,实际上就是为了让牛吃草时能少放几个屁。可别小瞧了这事,温室气体里牛羊打嗝放屁占了很大一部分。

之前他们花了七年时间解决了高粱转基因难题,高粱这东西性子执拗,幼胚特别娇弱,这帮人却成功驯服了成熟胚,如今一整年都能开展实验,实验室里高粱苗等着被改造,就跟工厂流水线一样 。

8077份草的家底

团队仓库里存有8077份草种,数量比某些人收藏的游戏皮肤还多。他们从这些草种里挑出五个能行的品种,其中三个是国家级的,两个是省级的。这些品种专门用来伺候农区的牛羊。现在安徽老乡种这些草,每亩产量能多养两头牛 。

钱章强教授是第一代,80年代就带着学生在海南暴晒了十年。培育出了“同杂2号”高粱,推广面积大得惊人。老爷子如今退休了,可团队里仍流传着他的故事:当年为了盯着实验,差点被海南的蚊子给抬走了。

高粱配苏丹草的包办婚姻

第二代掌门詹秋文更厉害,他把高粱和苏丹草硬凑在一起,弄出了新的饲草品种。同行讲这是开拓新途径,实际上就是让两种植物硬谈恋爱,生出来的后代特别能长膘。

老詹如今带着学生在安徽到处跑,淮河边十万亩苜蓿地里留下了他们的脚印,小岗村的麦田里挥洒着他们的汗水。最厉害的是把企业、农民、专家凑到一桌吃饭,科研成果直接变成了饲料,这简直就是学术界的海底捞式服务。

褐色高粱的强迫症

第三代李杰勤是个狠角色,并非科班出身,原本搞水稻研究,中途却转行种草。他花了八年时间死磕褐色中脉高粱,如今学校在这个领域能排进全国前几名。这揭示了一个道理:只要够执着,即便不是内行也能成为专家。

去年他带着研究生程正宵去海南搞育种,这城里来的娃居然学会了根据天气施肥,依照土地情况浇水。如今小程在田里能分清除草剂和杀虫剂,进步速度快得就像高粱抽穗一样。团队有个很实在的传统:教授都亲自下地干活了,学生哪敢偷懒?

从秸秆到牛排的野望

如今安徽推行“秸秆变肉”计划,有个团队直接和政府、企业对接,他们把实验室设在养殖场里,还把论文写在饲料袋上,最近在凤阳建了产学研基地,当地老乡都说那些教授勤快得很,比牛都勤快。

四十年来,这个团队最拿手的事,就是把冷门研究搞成一场长跑。别人都去追热点,他们却在搞种地这事。发论文的成果,还比不上种好一棵草。如今,他们培育出的草,能让牛多长肉,能让羊多产奶,这就能让你在涮火锅的时候,多夹两片肥牛。

草根科研的终极奥义

搞科研听起来高大上,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,苏丹草基因组听起来很遥远,实际上关乎你吃的牛肉价格,团队三代人证明了一件事,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,喂牛的草也能成为国之重器。

现在问题来了:要是让你四十年专门研究一种植物,你会选啥?是咖啡,还是烟草?

本类推荐